第571章 丁字卷 折服,形象(2 / 2)

数风流人物 瑞根 2429 字 26天前

他印象中徐光启的巨着只有《农政全书》,但是没想到对方在天津卫主持屯田工作时居然就写出了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其在天津卫屯田时推广土豆种植的经验,以及附带介绍了他前些年在松江丁忧时引入番薯种植的经验。

这也引起了冯紫英极大兴趣。

如果说《泰西水法》冯紫英也只是感受到了徐光启的博学多才,而这本《北耕录》那就真的是救命稻草了。

虽然也知道土豆和番薯都已经传入中国大陆,他也专门招人打听过,实际上在福建、浙江和江苏都已经有这两类作物的种植了。

但很显然土豆不但适应地区更广,而且其效果更好,不过番薯也一样不简单,在南方地区不择地的优势也能充分体现,只不过好像这两种作为传入大周也已经有十来年了,但是却根本没有普及开来的迹象。

即便是在闽浙和南直隶地区,种植面积也相当小,绝大多数农户对这两种作物都是持否定和怀疑态度。

一方面是种植技术还处於摸索阶段,另一方面也是土豆和番薯的味道和百姓习惯了的稻麦还是有些差异,很多人不太喜欢,所以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两类植物只能在一些偏僻地区种植,很难推广开来。

尤其是土豆,原本是完全可以在九边地区推广开来发挥其产量高耐旱耐寒的优势,但是却冲冲没有真正进入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北直这些最适应种植的地区。

要解决北方地区尤其是九边的军粮供应问题,开中法现已经陷入了困境,而且说实话在九边地区采取商屯的做法的确成本较高,麦类亩产量实在太低,与土豆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而之所以没能普及到北方地区,除了官府没有足够重视之外,在冯紫英看来很大程度还是因为思维惯性和人们的口味适应问题。

不过在冯紫英看来,这一切都要让位於生存,当北方遭遇大旱易子而食的时候,当老百姓都只能吃观音土饱腹时,当官府无粮赈济可能引发民乱的时候,你还在乎土豆还是米麦?答案不问可知。

不过徐光启在这本《北耕录》中没有提及玉米的种植,这也让冯紫英有些惊讶。

据他所知玉米在上林御苑里就有种植,在京师城周围也有种植,甚至玉米面也成为了一种时尚食物,但是若要论普及,则远远说不上。

这让冯紫英也不明白这个也应该是和土豆一样具备解决前世中明末饥民饱腹问题的作物,怎么就不太受待见了。

这个原因他还得要仔细了解一下,看究竟是作物种子自身原因还没能适应中国这片土地,还是因为饮食习惯还未被大家广泛接受了。

“冯大哥,你是翰林院的修撰了,怎么还看这种书?”史湘云大惑不解。

“呵呵,云儿,莫要小觑这些书,更不可轻忽农业,大周亿兆子民,九成都是农民,没有他们种地,谁来养活官员士绅和军队?”冯紫英也能理解史湘云这等人的不解,“若是一亩地能增加一斤收成,大周一年就能多收四百万石粮食,而你知道咱们这京师城每年通过漕运从江南运来的粮食有多少么?”

这话自然就把史湘云给问住了,冯紫英也没在意,自问自答:“大概也就是四五百万石吧,这不但包括京师这百万人所需粮食吗,甚至还包括周边一些士卒所需,可只要全国的田地里,每亩能收成一斤,咱们这京师城里的人一年漕运所需粮食就出来了。”

一个简单的道理让史湘云也有些触动,虽然她还有些不太明白冯紫英讲的这里边的逻辑和具体因果,但是她却能真实的感受到眼前这位冯大哥真的和其他那些当官的不太一样,更不像是宝二哥所说的那帮官儿们。

(本章完)